一、背景资料 - i, h: A& b: C. e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于2010年4月12日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因为在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指标上一枝独秀,进入总体较为得体的蓝色区域,而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则被判定为应对严重失当,被亮起“红色警报”,值得反思。
3 K" f) z0 N: C Z*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教授在点评山西疫苗事件时就指出“问题一个系统又一个系统的出,再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去治理,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所以,现在是各个领域都需要很好重视的时候了”。
" i6 y+ n. d2 i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互联网上官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很多地方党政机关逐步重视探索网络问政,并积累了一些有益和值得推广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些经验,让更多的地方党政机构用好网络问政这一新的治国理政平台,从今年开始,每期排行榜推出“网络问政实践”的典型经验,供地方当政者参考。本次推出的常州环保局长“批评有奖”就是一个很好的尊重网络民意的案例,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点评时认为“对于网络批评和网络监督,领导干部应有的心态是欢迎和提倡,以广阔的胸怀听取民意,从善如流”。 4 J4 G: ]4 H% g: u9 C0 N1 U
二、名词解释:
1 s% p, }! w; F5 @3 E6 {) L6 A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Q) e( G: H @9 e. X
在互联网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3 ?, ^4 z5 `1 Y- }* c
三、典型案例的启示 . L b/ H+ [ @5 A2 d
【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 # t& C" G; W: H1 _
2010年3月,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公示今年1月公务开支明细表,详细记录了每分钱公务花费,连“花1.5元购买信纸”,招待上级官员烟酒都悉数公布,被网友称为“政府全裸第一例”。
& g2 D& s4 ^3 F8 c7 k- }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打造透明政府从此有法可依。在信息交流与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攻坚阶段的今天,地方基层政权的建设显得更加凸出。而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正是地方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_% l1 G5 T6 P% g8 R; z5 U7 F “全裸”乡政府给我们的启示: ; i+ W+ F& Z, b5 o( X, v
1. 信息公开有利于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增加百姓对干部乃至政权的信任感。
) g! e; \( x1 v `0 J0 ^- Y8 Y4 |- y 2. 透明政府有利于预防干部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的腐气败习出现。
2 D& c+ k2 U8 J- ]1 [, ?8 e 3. 信息公开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进步。
/ Y% d$ G, C% z1 E$ \ l% e1 R* y 4. 信息公开有利于防止怨气积累、矛盾积累和问题积累,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可能。 0 l; X6 D( {- t- v
5. 信息公开有助于推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 ^" A$ ^1 C, S; t% B
四、政府提高舆情能力的措施
2 A% m; W4 U6 c (一)要加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度。 . K% g( Z6 `2 `! T
只要我们政治敏感、视野开阔、鉴别力强,就能够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要转变思想,不能狭隘地认为了解舆情、应对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要勤观察、勤思考,把握发展趋势。 2 N# K0 d4 g# K& Q% {, R! N
(二)要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 [( K p2 P, F+ t
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改变封闭的观念,树立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到政务公开,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9 r, l$ u, _! T3 o* }. }+ E
(三)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1 {3 k6 i3 j1 Y( o+ W: w 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随着网络、手机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已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汇聚之地,很多舆情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得以表现。因此,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a D+ f" R3 p9 J
(四)建立专门的舆情工作部门。
* @8 w8 t! i" O( I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可选择综合素质高、组织工作业务全面的领导干部担任,主要职责是在一些重要工作中代表组织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其次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其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在舆情发生时的引导、应对等,如在主流媒体撰写评论员文章,在权威网络上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等。此外,有条件的可建立一支顾问队伍。顾问可邀请一些公共危机处理专家担任,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 R( K1 e/ x0 F3 A3 y% O (五)对公务员加强应对舆情的训练。 1 o2 y5 S" I3 M" b* `& S. m' n
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如邀请舆情分析、公共危机处理等方面专家,采取报告会、专题讲座、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舆情培训。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 l" h6 i! I% I
(六)健全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4 K4 a4 `$ Q* }- i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利用舆情工作者队伍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不作无谓争辩,不跟风炒作,不人为制造热点。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预案应包括舆情事件表现形式、原因、先期措施、善后处理等内容。
7 g4 m- M1 K6 p( Q 五、反思网络舆论 4 t6 d% I# d6 u8 \. E# x
网络舆论只能代表以下群体的声音:生活在城市地区、有经济能力使用网络并有足够闲暇在网络中逗留并乐于发表意见的青年人。”而网络舆论的现实表明,这些青年人的声音所代表的显然不仅仅是这些青年人本身。这些表达背后的民意支撑显然不能视而不见。更何况网络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具有延续性和扩展性,把“特定社会群体”的声音与“普遍的民意”割裂开来,只能是与现实愈发背道而驰。 ; h; _! S6 M, y) N- X# _
网络舆论的热热闹闹,除去网络本身的技术优势外,更有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不够自由的原因。 ; _' v# c) p+ j$ q
表达自由是民主的前提,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的互动推波,形成强大的压力,不仅对腐败不公的个案解决有所裨益,也是制度改进的推动力量。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困难,往往由于决策者的利益取向,迟迟不能推动制度改进或者推出的却是南辕北辙违背常识的制度。就当前的实际而言,网络舆论力量的助推显然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