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联的来历
& U0 l7 w! j2 x1 M/ r) |9 }6 p6 _" Z5 g3 b
对联,古称“楹贴”、“楹联”, 俗称“对子”。春节时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对联是由两个相对的词组、句子或句群构成的用于装饰性的联语,分上联和下联两部分。在门两边张贴的对联还要有横额,贴于门顶。对联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可谓是城乡皆宜,雅俗共赏。每逢节庆喜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要贴出对联以示庆贺。
1 T' _) v4 S' o8 k a
3 @7 l Q- e3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人们的说法不尽一致。对联由对仗性诗句演变而来。作为对列的文字形式,早在先秦时期的诗、文中就已经存在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楚辞》中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对偶句。格律诗出现以后,对偶就升华为一种严密的对仗。律诗要求中间的两联对仗,和对联在文字形式上完全一致。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诗句,写出来贴到门两边,也就是对联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书门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但唐时还没有贴对联的普遍习惯。贴对联习惯与挂桃符相关。根据宋人笔记,桃符始于五代。五代后蜀主孟昶曾自撰春联,贴在当时用来镇邪防魔的桃符上,称之为“提桃符”。至宋代,春节时门上挂桃符,已成为民间普遍的习俗。王安石《元日》诗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简便,人们逐渐用红纸对联代替了桃符。雕刻于木柱上的对联称楹联。寺院和古建筑物中的楹联是很多的。随着对联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用白纸写的挽联。清代梁章钜作有专门记述对联的《楹联丛话》。
6 W6 ]& x* h3 X6 U" ?7 t5 u% G1 y8 E9 p$ }+ W+ w: P
二、对联的种类; {( D. J/ Z8 B6 H$ e X7 X. ]1 \; X
4 f- p4 v% J2 ]! M$ O对联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种类有下面几种:
3 w7 v3 T. f, G) u
2 i* ^8 K' ~7 L% B& P1.春联) ^' g0 f% j! P4 @% I# {$ n
, T8 A/ j# P, o+ {/ ~' g
春联是对联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它专用于春节期间的庆贺活动,起着装饰点染人文景观,造成热烈、祥和气氛的效果。春联的内容一般反映辞旧迎新、庆贺丰收、展望未来、祝福事业等等。它的字数一般不是很长,以五、七、八字为多,如:
% W, o) Q8 V7 `* p7 ^) ~7 {. o3 L- B8 C3 Q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
" F3 }/ X. R- r. H: h
D4 X0 h; E- {1 F$ w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8 } L7 t. M9 }; i" v! w9 k
+ h: c4 d0 V% h9 G3 o, q
春风明媚百花齐放,阳光普照万物生辉。
* J3 M2 p- ]- R0 N$ _, G5 z/ k5 y2 u7 p
2.楹联
# y, T: d8 C; z; }
, t9 {+ c* B9 d4 _" \' P# e# @; I' Y. w楹联主要见于名胜古迹、寺院庙宇,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凭吊、纪念、抒情、感慨、指点、评说、寄托抱负、追昔抚今等等。例如,清代光绪年间的举人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的楹联:3 C% a$ s& \/ [, Z1 S5 y: G
! }0 Z; F9 I; W8 f5 M+ g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 @! [: R1 G
9 U8 X7 I3 B( V) t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K6 N$ o3 j* r* t: w8 d! f" H) G3 U; a+ a; _; |5 K- D
这副对联向人们展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战略思想。“反侧”是反复无常的意思。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对孟获采用了“攻心为上”的战略,从而制服了反复无常的孟获。“审时”出于诸葛亮与法正的对话。诸葛亮治蜀刑法严峻,时人怨叹。法正引刘邦入关的旧事,建议“缓刑驰禁”,诸葛亮回答说:“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从这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审时而度势。这幅对联文字精炼,对仗工稳,叙议结合,思想深刻,向来为人所称道。+ |; e0 l; P& M( s+ ~- `# }
" j" R8 T6 y, H4 u由于园林祠庙的建筑,比民宅来说,自然高大宏伟,因此,楹联的容量较大,篇幅可以写得长些。清代孙髯为云南滇池大观楼写的一幅楹联共180字,清末钟云舫为成都崇丽阁写的一幅楹联共220字,青城山有一幅长联共394字,江津一幅联长竟达1614字。我们来看古隆中的一幅楹联:0 ^6 a+ |' x0 Y( T8 ~: d) U
( }/ @, \, m( u3 h Q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贴,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
7 c/ s; k/ G3 j; a+ g6 \! }2 U6 S& g# L/ P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z2 D! j; m6 p, W
6 D% t7 {( O4 E& i( [& r9 u这幅对联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纵横时空,包揽天人,历数古来才人绝技,列举神洲山川景观,将华夏有代表性的“人杰”、“地灵”一口气展现在读者面前。
6 r9 F7 a9 u W6 u) P4 U
/ F9 R" A ]7 T2 A3.贺吊联
0 \4 z9 x; B- r* X1 e4 ]2 c
$ [9 u0 w' @9 c: e3 A( Z b贺联用于喜事,吊联即是挽联,用于丧事。贺联的内容多是庆贺祝愿,吊联的内容多是缅怀慰藉。如“喜看红梅多结子,笑望绿竹又生孙”这幅对联,一看就可以知道是用于祝贺“生子”的。而“门外青山皆服素,眼前绿水尽含愁”这幅对联,一看就知道是吊丧的。
_- ^, q; e8 S% w4 x1 f2 Q
2 o2 P" X# v6 K, }7 g4.勉励联
1 a0 ?1 b+ ?: m/ Z# ?# e" {# Q# u9 r% W$ c5 S, C
勉励性的对联,可以用来赠勉他人,内容或赞颂,或鼓励,或祝愿,或叙谊,或思念,等等;也可以用来自勉,内容多是明志、述怀、自省、鞭策,等等。例如:6 W/ ]- N: ]& C. s
6 I7 H+ G }- N( u. Q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2 c0 K5 }/ h' L/ I8 t4 _9 ?/ e- D: _7 s* V4 v" G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0 y1 ~7 L/ h" Y! S
7 H- g6 _9 m* Q) }4 j铁肩担道义,
! l2 _ R7 J6 _1 l; {& O
+ I1 }' J# n% {9 X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赠杨子惠)
# B! z3 K2 D! ~* a- V' _6 h7 ^/ G. M& m$ h/ a1 L
有关家国书常读,
4 w* u, L6 k5 u* @! @1 v- e) T; F! m! g8 y9 \( n! R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青年)( v A7 a, x$ F2 S5 \
) d+ o2 {0 ^% u与有肝胆人共事,/ R: y: h+ X- Z# a. f' z
* H; P5 p$ v' P; K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 G0 C# M* C" z
0 ~: v9 ]6 N9 v6 J1 W, Y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 U: L, d" q. _1 u p7 O2 O/ ~, E* ?
6 l+ m& X+ S8 Q+ n# J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l, t. Q6 ?3 E$ ]: y7 f) @
! \, @0 l2 R& a3 F% _
这里,前三幅对联是赠勉他人的,后两幅则是作者用以自勉的。这类对联,可以书写在信笺或笔记上,也可以挂在居室、客厅、书房中。
$ T6 C* ^( Z; x$ D% m) M
: M, R5 V% A- N0 o- z! o5.风趣联) j; k1 Z4 U5 v
' x# [1 h) L$ ~3 q
这类对联,有浓厚的趣味,可用来赏玩、讽刺、吟咏、调侃。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撰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用三个国名对三个市名,又能表达相应的意思。又如:“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全用**名组成(稚子是杞子的别名,打马即藩打马)。我们再看下面几幅对联:* |4 {- p" G0 c/ h L- o3 W
+ ?4 [3 E; d6 T3 b4 O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 u" k" q1 f5 w6 y9 Z* L# P! O$ y4 b5 a' ]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a$ f' f' w3 B0 E2 s5 s) p6 C; B+ t
0 |6 P9 A ?6 _
——这是利用文字的回环,讽刺那些是非不分的现象。- t6 d& i4 X$ `
/ F. W8 L" N+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 |; i; O, s& {* g/ W% X( A
* K2 q8 y7 C( @/ Q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6 g! a# s" h6 Z
0 v r# f ~% a$ g4 X$ ^: B! G# @# T
——这是利用谐音和反复,模仿锣鼓之音,“当”为鼓音,“且”为锣音。但这两个字在句中又承担着“应当”和“且又”的含义。
) L- R# a4 M" I' N% u" H/ s+ [% o% p+ d6 W0 S, v" e5 q8 |$ u
二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M# y o) X/ w
- E% i7 v, |# `( ~8 E八音齐奏,笛清能与箫和。! `1 [3 B% _* _1 ]3 W- v
7 l/ H" g5 c0 ^——以谐音的方式隐含了“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个古人名。
6 \5 H) @9 Y" H/ C/ c
1 s: C# i [, {; Z$ P0 v" Y. y6.集句联' [# X: i/ ~, v5 g, F: S
# y5 v1 w( J" P集句联一般是从名家名作中选出对仗的句子,组成对联。如:! H! u: ]% r4 i9 H! m) ?
1 |' f1 [( J, F0 V清风明月本无价, (欧阳修)
; k' W! f4 I, v
3 h7 \( V5 ?3 j) U" Q* K近水远山俱有情。 (苏舜钦)0 M% r. p6 W( k/ _$ M4 x
1 Z, E8 X" G! k; V& x' M& Q
诗翁爱酒常如渴, (苏轼)% y% {; E8 E3 q- v7 F6 p
% C% Q( w: ]( B$ v7 v草堂少花今欲栽。 (杜甫)
7 h9 a: {! r/ P1 T3 F( R% D4 |& t+ v# w: w+ P
凤质龙文光华相映,
( e; G. c T2 e# F9 u3 V, S. }. Q) ^
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集《醴泉铭》). L9 Z- K& s, e! M, y+ H! ?
" b2 M' l* j, [* U# @
7.行业联
3 m; r8 k8 \3 D. {- U; L7 i- |# x* ?
即各行各业按照自身的特点撰写的对联,用来宣传、明志、立训、存戒、照示等等。如:
/ q: w; Y+ S' W9 }4 d$ g5 n V( ?4 a& z6 d; S8 X2 T- q( K+ Q
片纸能缩天下意,
2 r) {3 o. q6 d* ?# B: E
6 ?; ?- |- ^4 c' n' m* z+ N9 n一笔可画古今情。 ——文具店5 V, f I" d* Y) A9 ^
# y' V& X' ]- m7 r$ I K/ D3 A& y
只愿世间人无病,
3 N0 y" j3 _* r# f4 M0 l/ p! t. Y; J' q$ g; B* j, O. C. P. Z! P, W' h
不怕架上药蒙尘。 ——药铺; V6 x/ U S; p3 C! ^3 P- c
0 ]1 ~; N, e: F: }& ~4 Z# \1 S
中外图书皆有文采,
) {0 }- m: B- n1 Q" d! X0 g6 ]6 ~& w* C7 ?( z
今古名言俱备精华。 ——书店
- }7 w5 n' q' `( L0 Q9 @
/ t8 A% c$ o4 N' R+ o2 a非幻非真名为作戏,
& \0 v8 q( g9 K
5 ?# |$ x8 O3 s, ?, D/ t! d或今或古称之实情。 ——戏台
. ^# s( ]) u: @/ E$ |6 ]3 y6 K. S1 |* l# G( E! Q. o" k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 [! }, P! ^# M9 M) N& l2 W D2 n4 A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广州黄埔军校门联
* M5 n' L W/ C( r& }; i) {, a3 l, ?$ w, g% p! j
8.求对联
1 b6 ]8 }6 S& I
! u3 A" d" G9 h就是一方出上联,求他人对出下联。这种征对的活动,古往今来都在使用,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活动。据说梁启超十岁时,随父亲到一家朋友家去作客。他看到这家院里一树花开得正好,于是偷偷地摘下一朵藏在袖中。这一举动被他的父亲看见了。父亲出了一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请大家对下联。梁启超一听,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立即对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客人听了,都赞叹对得好。
1 g' C4 k* T3 d- b6 A8 M
# P2 P6 V1 {4 s# `% |: n: Z清末,洪湖有一青年秀才因对联引出一段姻缘,传为佳话。这位秀才当塾师,发现一学生的作业上有批改的小字写得好秀气,一问才知是他姐改的。秀才在作业中夹了一纸条,上写一联“桃李杏鲜花何时开放”。姑娘一看,以为秀才心术不正,在背面对了一句:“稻粱粟杂种什么先生。”秀才看后不仅不生气,反倒更佩服姑娘的才气。他又写一联:“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姑娘看后,又郑重的告诫:“藕虽有孔胸中不染灰尘。”秀才见了,更是爱慕,再写一联:“湖水涟漪一碧深情何不生莲。”姑娘读后,为秀才的真情所打动,对出下联,暗示他明媒引线:“秋波含笑一双秀目怎可无眉。”秀才大喜,求人说媒,二人结成伉俪。7 t, C3 l: _# I8 f
+ q8 ^& Z$ b' q/ o2 G) k
三、对联的特点1 j }/ Q2 ]3 G
' u, j( b. w {$ b$ W( k4 Z4 D# _& v2 m
1.字数相等9 y) O9 a T9 p3 I
2 J5 m$ B( M4 R2 A我们中国的方块汉字是形成对等的天然材料。对联的上下联之间一定要字数相同,否则就不成其为对联了。最短的对联上下联各三、四字,合起来共六、八字。长的对联则有几百字,甚至上千字,但上下联之间的字数同样得相等。
3 i2 `5 w% Q+ n& g( }: b; i) t* r8 [3 {2 J' C
贴于门上的对联,一般要求有横披,横披多数情况下是四个字。
* a; c: x* q. S. M0 k
/ Y8 \5 X! _1 C- H7 w4 a2.词性相对
9 f1 _9 _% l: A2 t* V' g
; g2 U. l- s1 d2 c1 m& ?2 v5 `8 @词性相对包括词汇的形式相对和内容相对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的相对,就是指词的属类对等,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所谓内容的相对,是指词的义指要相关或相对,属于同型同类的事物。例如,“竹添三山景,梅报万户春”,“竹”和“梅”在形式上同属名词,在内容上指同类的事物;“添”和“报”同属动词;“三山”和“万户”中数词、名词相对,一为自然景观,一为人文景观。“春”和“景”都是名词,同指气象、景观。" ^' M1 d6 k/ w. G! [
# L1 C" ^, ?# e3.结构相对
- s0 Y6 N7 ^9 `& ~! W6 C( E
; b6 t) ]9 p3 F在对联中,上下联之间的词组结构、句式结构也要相对。比如:( C& Y# O3 y! P% i) ]1 a }5 j% I
5 {, Z& a2 X6 M) z
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 (主谓结构)) p8 j! Z5 O) n3 v' w, N- F6 c7 D, R
* y. Z* M4 E, q3 @2 A% \ }+ l+ Y
喜绘丰收景,高歌太平年。 (动宾结构)
1 ^2 w& m7 a9 [& a6 `. F! h: E: @. `0 p- P
红日青山紫气,小桥流水人家。 (联合结构)
2 A9 k* ?/ q! q( w$ Y* \* F/ ?1 Z
东海气象,南山风光。 (偏正结构)
2 T7 k6 s- h7 @0 c7 V$ ~
p7 ?+ M6 J6 |4 ]8 V0 E* q% T闻鸡叫即起舞,听马鸣便登程。 (连动式结构), F( a6 B; z2 k* K# G- @
" X" h% @( G" g7 ^* _. a& A
是五尺男儿生能舍己,
# h' K, Y% L- f) Q0 {+ c4 c. @: ?" N7 p5 e2 ^. P$ g
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 (兼语结构)
& l8 |$ a$ w0 F/ ]- U- O7 \! @2 u8 U ] ?1 K
4.平仄相对
% @# Z ~$ Z! r, i3 m) Q1 B J# L, y: }3 @# F* \$ F) m
在古代汉语中,发声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就是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现代汉语分为阴、阳、上、去四声。但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完全对应。古平声进入现代的阴声和阳声,古上声、去声进入现代的上、去声,古入声在现代普通话发音中已经消失了,它们分别归入现代的四声之中。根据这种关系,我们知道,现代阴、阳两声一般为平声(只有进入阴、阳声中的古入声不是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 y) ?& z: k' r
* e) b h/ p9 j
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是:
7 Z k- ~* X! V! d3 G8 f- o% }
, I' N7 F5 J! l" d' jA.文字无论长短,每句中都不能连续用四、五个以上的平声字或仄声字,更不能一句全是平声,或全是仄声;
$ e# w- Z3 ?1 r p3 w! S1 B; q9 ~+ w& M6 u |. ?/ P
B.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文字的平仄要相对,特别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 o8 E5 Q( s( {$ l! z. x
! a# M J3 i' tC.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相对,而且一般的情况是上联用仄声字落,下联用平声字收。0 ]9 a) Z1 C1 p/ F& r
9 g) d( l6 X& a+ N我们来看一个例证:
j% Z7 b' g$ M. Q; A: g: W5 l& ]& W% z/ r0 f% D
雨打波心看出茫茫象眼,
* Q' Y6 f+ [* z8 ~3 F
$ `* D- e+ n1 U- N# \+ b& I1 e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9 h6 w+ |7 {% v8 h3 N; b6 G/ E, o& ^5 ^0 p8 T, M* |
风吹水面浮来片片龙麟。
% p/ Z6 X1 S2 r' k
# e$ @- `9 [- p7 m# g* I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6 {. q6 K: s$ d8 m% F
" c9 x3 c0 Z4 p; w9 E可以看出,在句内平仄是交叉出现的,上下联的偶数字的平仄是相对的,上联末一字仄落,下联末一字平收。另外,五言、七言字的对联,声律同格律诗基本一样。
& u$ |4 {" a5 m' {6 U) W4 o6 c: j* Y1 a- M8 a# \, _, D
5.意义相对
4 Y/ U/ n( M, b) S% q8 \
) d* l) ^" S+ l' K" O$ B4 O2 N对联的“对”,不仅是形式上的对称,而且还包括意义上的对合。所谓意义上的对合,就是指内容要上下关联、衔接,思想内容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之间的对合有这样几种情况:
+ D* v! U5 W8 U1 A) s$ S- i% C8 w$ s+ y' I
(1)互对,即彼此联合,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 b+ @; x, f* ^1 D4 t
7 B- p+ U* g" M(2)平对,即二者呈并列关系,如“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4 X& U; }3 r# B' N9 S5 w
9 e- k* {$ ~4 m1 b; L/ f& @5 z(3)反对,上下联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上表达意思,如“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
, f( P1 x, T- T$ }, H9 q( a6 X7 \+ b
(4)串对,上下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如“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 T! z( g7 c7 i6 Y3 M0 E' n: [( A1 G+ L3 S" o
四、对联的艺术手法
% `2 ^( u+ O, V. b8 |, N" a. R. y
- q" _& M* j1 ]对联虽然只有两联,但它却能调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常见的对联的表现技法有:$ K# |' v" c- C1 P+ N4 Z7 z
9 S7 x. p8 e* b4 h6 J a" l$ C
1.镶嵌 g. d/ n& T3 v' v! t" f; }0 h
* U& A8 Z! Z y- M就是把人名或物名嵌进对联之中。这种手法要求自然贴切,不露斧凿痕迹。嵌于句首的叫镶首,嵌于句中的叫镶腰,嵌于句尾的叫镶尾。例如:/ J6 R. j% E. ?
% ]' m5 X; k) a9 o; V6 d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 M1 V1 ~& y" n% @ I
) C/ Q1 f# f6 I/ ?: F7 E; l# r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6 o+ P1 o7 a1 }1 \9 j; y* t! ?' }" s }7 Y% x
这是潮州韩江酒楼的一幅对联,头尾所嵌四字,合起来恰是“韩江酒楼”。
7 ^. u. x, R2 L8 \
1 [6 M/ T7 ~( J) w% U7 O; m' }2.回文
7 i6 @. Y8 f I0 A! @
1 {3 i- c' F& Z+ p% C6 q回文对联有单句中的回文,顺读、倒读意思都可以读通,如:
, g' A* ^3 L, O7 j y3 Z1 G
- O/ p. Y* @9 }" o+ g' j秀山轻雨青山秀,& X% ^ ~, Z: Q* o
! W. T7 w% E7 x" @香柏鼓风古柏香。
+ B$ n& F9 U+ [' }/ H4 w+ w; t
也有双句的回文,即将同一句话在上联正书,在下联倒书,如:' }0 R5 z; W# I) B' D- d0 P9 D
$ _- \+ v) r. g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2 L! s3 ?! L8 c7 z1 q v0 _& w1 g( j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9 k: Q8 T, C" Y0 y( S$ t7 z" Q4 T, o* O
3.拆合+ L9 E U: T# R
五、对联的写作要求* J8 A0 [% O; m' |; X
# w* w0 R X6 w5 U3 [: c
1.格调要高 H6 e8 c& @4 v
$ r7 J/ F4 n8 s/ H
格调是精神品格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对联的格调高雅,内容健康,才能给人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影响。相反,那些格调低下的对联,只能起一种涣散人心的消极作用。明代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一幅格调高雅的好联,千古为人称颂。然而,有个玩世不恭的青年,却模仿这幅对联写了这样一联:“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它的格调自然十分低下,毫无意义。
9 x# { \8 B! Q ~% o1 Z+ }. O. w( i# J& S( }% c a7 {( I8 w
2.切合特定的题意5 t0 d& t, e! X
; s6 k- s2 B3 L c8 E1 K7 [# m8 G. D; R从外在形式看,对联有装饰性作用。但它的内容却要有特定的含义。因为对联总是为人、为事而作。这就要求切合特定的用途和场所,切合特定的对象和事物,切合特定的气氛和情感。有人为孩子过“初月”举行庆贺活动时,门上贴了一幅过去文人称赞竹子的对联:“未出土时便有节,及至凌云更虚心。”这就很不得体。有一家人出嫁女儿,在门上贴了苏轼写梅花的诗:“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这也很不得体。
+ n( I( @) `9 g. K4 i5 m$ V5 l* E) u& D' _& i e
3.力求深沉含蓄
- w) c0 \; E* J: h9 m7 }2 V+ @
6 y! \$ u9 L$ w对联应当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应力求深沉含蓄,意韵绵长,不要过于浅白,直露,庸俗。现在,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有些人写对联老是不忘发财经,什么“钱如三江水,财压五岳云”,“招财多进宝,开业逢吉星”,“出门喜逢黄道日,开店正遇紫微星”之类,显得很俗气,缺乏含蓄的文化内涵。同是反映经销活动的,下面几则对联就比较含蓄:
0 ]0 w6 _8 _. a5 `8 n9 r- F* W2 ?. w! N( W) ~- ?0 P j/ Z
话语温文可人意,
! k4 R7 s" x( O6 x6 f& b1 y
+ n" ` ~) [1 {# d接待和悦暖客心。
2 N% Z5 ?3 c' K. x' M9 n9 ?* ]& ? Q0 N
1 \# Z# k4 ~6 C) M; k& ^
4 n: Q1 h$ G( S/ j4 ]" J
暑去寒来这厢有暖,
4 p% {1 q1 D2 H. F* \
% E! ^- z' W+ i& [裘轻革细表里适宜。
: X0 X w; X2 F U% R9 v/ e1 T3 h" R( M
f, J0 q) A5 h# A. t( W* ] f0 U
6 U o/ z* d3 b/ P) J9 c
相貌堂堂请君莫忘着履,
0 g) z( F5 ]% F; w1 L& f- a- U. B- s) H! C1 }9 o6 ]
衣冠楚楚自宜配好足装。4 \$ i+ y0 c- U- R3 M( k8 ~
* t2 G# b9 e1 E5 w8 v; m2 q
5 |1 E( G# y8 C% n
9 U5 T6 Y; c0 M/ c7 y6 q/ l绫罗绸缎丝纶绵麻真货实价,
5 O6 E8 M6 `2 N" T7 s, a. } W8 F+ ]( A" \$ L) W" ^
针头线脑修妆日用童叟无欺。
/ G7 {- q6 y) `) p% T* K
8 m) s2 |' N9 o& y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