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纲构思法
" i) K- R5 m7 p0 H
4 H. i* L, l; j 申论写作是考场作文,考生以虚拟的政务身份,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给定的材料范围和条件内以限定的篇幅进行写作。在阅读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构思的时候,其思维往往犹如夏雨来临之前天空中滚滚跃动的浓云,上下翻腾,异常活跃。作者的思路必须经过一番思前索后、而张而驰、而缓而急的运动和跳跃,最后才趋向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在题意的控制和指导之下,考生要先审定文章的虚拟身份、写作对象、体裁、取材范围、题旨中心、写作方法,然后再定下一个大致的框架——怎样开头,如何展开,分几个段落,写几个层次,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怎样结尾等。在确定一篇文章的框架时,采用“提纲构思法”是考场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提纲构思法的具体操作可按照下面六个步骤进行:①拟标题(在试题未给标题的情况下);②用判断句式概述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③全文应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阐述基本观点或中心,确定大的层次,布局全文的结构框架;④逐个考虑大层次内的段落,写出段旨;⑤依次考虑各段的安排,把准备的材料按照构思的顺序标上序号,排好队;⑥全面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调、补。有时还要标识一下具体材料的使用方法,如大致标明说明文各部分该用什么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等)、议论文具体的论证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等)。这样构思下来,文章的骨架已经立起来了,有了明确通畅的思路,确定了清晰合理的布局,考生才有可能将那些各自游离、互不联系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通过提纲可以圆满解决“言之无序”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提纲,从头至尾急就华章,思路明晰,畅通无阻。1 ^" p- }& Y. X* \5 M! v
4 Z# L& U* v( i$ r" v
这里笔者以2008年申论国考卷的第四题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题目是: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2. 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 总字数800—1000字。
- t* W" b Z3 Q
! V7 I' o' M# D3 S/ {- ]3 u# J 写作提纲参考:
# H) D; `3 R2 L$ W
3 P3 K/ W4 |& n 本文中心论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水电开发)之间的关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_0 v. ?- }. ^; j6 x
% ~2 j' Z z! ]4 T& _+ o6 q
开头:精炼引用材料中水利部负责人的讲话,强调对怒江的13级水电站的开发将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破坏。由此引发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在水电开发方面所带来的生态保护问题。
6 X6 Y7 X) S2 ` q t& a# r4 G' E6 _
过渡:或是对开发水电的两种态度给予列举,或者分析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却相对落后,亟待脱贫,由此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2 U1 X$ _, Q1 b# n; J% R
- W8 }: \9 o6 G7 q, s+ W2 G$ C" f9 S 主体部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说开去”:7 d X3 N4 W$ Q0 N: J; R
# t" q9 V+ s4 ~4 y8 a
一是加强对水资源丰富地区水电开发的规划整治。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执行力度;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防止大规模或无序开发。* M7 b" o* a" S0 q0 F, q/ |
( x& \. I3 h2 U8 W2 w9 p7 v
二是实现水电开发的循环发展。加大对当地贫困人口的水电收益扶持力度;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保持原有生态环境不遭到毁坏。' d' ~+ b: x; ?9 B/ w
7 l Y) x% H/ b& G 三是以开发带动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谐一致的局面,带动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 t6 ^( }4 v$ n, P- V* u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提纲构思法有三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帮助作者搭建文章框架;二是能帮助作者始终保持畅通的思路;三是能避免观点和材料遗漏。) o* [* {8 z9 Z2 M6 h! k+ r
/ X5 e. L3 D! i/ I) I5 ^1 P! w, A/ [# ~ 二、腹稿构思法
" x+ q3 y8 {9 `
, a9 j8 M/ `9 Z0 D8 s1 o 这种构思方法,是在脑海中对一篇文章进行总的谋划和设计。考生在写作之前,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快速构思。即围绕主题进行选材,搭好文章框架,脑子里形成一个不见字面的写作提纲,什么内容放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什么地方不写,粗略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观点、说明的问题等,都要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理出头绪,理清思路,从而设想出文章的整体规划和具体的组织安排,使整篇文稿的蓝图明确地勾画于胸。“腹稿”构思过程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首先要酝酿和确立主题;其次要选取和提炼材料;最后是考虑好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简单地说就是心里先完全想好,然后再笔载于纸。鲁迅先生在写作前往往是“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淋漓酣畅,一挥而就。自然,腹稿就是要求在腹中构思、腹中起草成文。这正如清代李渔所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在申论腹稿构思中既准确又快速,动笔写的时候就会文如泉涌、一气呵成。
# z, d+ v9 b3 Q) D
( X d: @7 B. F- f 申论写作是考场作文,腹稿构思的时间不能太长,构思快速才能体现出考生的才气。考生要控制和要求自己在5~10分钟内完成构思。构思结束,提起笔来,做好不停笔的准备,一个劲儿地往下写,不达目标,决不停笔。考场的“高压”,有时能使考生妙笔生花,产生佳作。6 S' t1 J3 U* a9 F, g
3 V3 w2 l$ I. A( f1 }) m5 ]# k
采用“腹稿构思法”构思较长的文章,除了具有较好的写作经验、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能力的考生之外,对于其余考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方法用于对付申论考试中历年都有的那些或“不超过500字”、或“不超过200字”、或“不超过150字”的写作题目,就是所有考生都能用得上的了。因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考生,用“腹稿”构思500字之内的短文章,都不是难事。腹稿构思可为考场写作节省时间,不会使文章不成形而飘忽不定,也不会使写作顾头失尾而难于奏效。其实,这种“腹稿构思法”,在机关公务员平时的集会、讨论、访问、会谈、参观甚至致贺、凭吊等活动的即席演讲中也经常用到,所不同的是临时性的即席讲话一般都不写成书面文字。
1 u1 T) M) Q: F$ Y( X
: ~6 t' p M, }& t0 F; P 三、借鉴创新法8 I, C5 m# G* X% o$ R }
1 j9 E3 g# H' L3 @0 x+ I 借鉴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借鉴就没有创新,而借鉴与创新的基础是模仿。模仿与借鉴、创新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模仿是“描红”,以丝毫不差为最高水平,而借鉴、创新就是在“描红”的基础上,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严格地说,借鉴主要是偏重于学习和思考;本文由老秘网推荐,创新则主要偏重于创造。关于借鉴创新,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在模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举一反三的是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就是创新;借鉴创新,既是一种正当的、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写作手段。我们应该知道,在写作上博采别人之长,目的是为了创造。郭沫若先生曾经毫不忌讳说他的写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到一点“暗示”,促进“兴趣”。那么,我们今天的申论写作也可以运用“借鉴创新法”,辩证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3 R, H- [; F- Y* D& K
" m* ?2 y9 f, y; q! ^# V0 U 在申论写作中,凡善于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取长补短,又能摆脱固定模式和思维的人,可以缩短自己摸索的过程,更快地走向成功。一个善于借鉴的人,一个善于把别人的长处变成自己的长处的人,很容易顿生感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平时善于树胆练识、勤于借鉴,在考场写作瞬间的冥思苦索中,有时潜意识的大海里会突然跃出一个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尤其是给定材料和试题要求的信息)一下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这就是借鉴的效果,即古人所说的“通才敏思”的成效。下面谈谈几种借鉴方式:
, b( N+ F8 e. R! N2 J' k! C9 T2 W' w- g. r4 `+ A/ r
1.思维方式的借鉴。看看以前的申论试题,琢磨琢磨其思维方式,可以作为我们笔下申论写作构思的借鉴。纵观九年来的申论国考写作试题,每写一篇申论文章,都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尤其像“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2000年)、“网络的利与弊”(2002年)、“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城市交通拥堵”(2004年)、“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土地资源合理保护、利用”(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2008年)这类申论题目,它所涉及的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考生应该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思中,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阐明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借鉴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全面思考问题,避免文章观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P$ y& t Q4 s( I8 k' |
6 E" T; e- y6 [' M
2.结构方式的借鉴。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许多版本的申论写作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往年的申论优秀答卷,有的还附上了评析文章。这对于申论备考者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有助于考生熟悉申论写作套路,培养申论写作语感,开拓申论写作思路,故而应分外珍视,认真阅读,悉心研讨。如果我们仔细审读近两年来国考申论优秀答卷的结构便可得知,第一题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不超过500字的“类公文”,其结构方式一般是“总分”式或“总分总”式;第二题撰写不超过200字或150字的文章,一般采用“分条列项”式;试卷最后的论说文题目一般采用“三段论”的结构方式,即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序论),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本论),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结论)。& |: @1 ~" _$ J7 ?; C( `( a
8 g2 D9 _& j6 E 但如果我们头脑中储存了一定数量的申论结构模式之后,可能比较容易被原有结构禁锢思路。为了确保考场作文既结构严谨,又独具特色,在搜索到适合下笔的结构思路后,不要生搬硬套,要随文灵活变通。也就是说,要根据所占材料和表达中心的需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便使结构与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自然得体。因为模仿借鉴和创造开拓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相互转化的。如果考生能在尊重申论写作规律的同时,借鉴旧法,独创新法,就会走出依赖与模仿的狭隘天地,真正实现创造性的构思。% ?3 Q8 T; {2 W; T; _0 Z0 H* T
8 J. E1 P+ d1 b0 D0 A, r4 O 四、焦点聚集法
, E" x4 [1 O1 s$ U( \: R4 K: c% a7 j: A6 z8 L) u( c& b7 r"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