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它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故而 “三立”也叫“三不朽”。
2 q: X& c- O2 t% i# S; S& ]% X$ o x4 g9 C) _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三立”、“三不朽”。
. k, n0 r' h/ \3 e
6 h9 Y) L5 U2 z3 R; J0 D0 E8 H) J 胡适曾将“三不朽”称之为“三W主义”。“三W”即是英文“Worth”(价值)、“Work”(工作)、“Words”(文字)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其涵义与“立德、立功、立言”相近。从网上读到一种说法,也比较有道理。三不朽—— 立德: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惠泽无穷(创建力Creativity and Establishment)。 立功:拯厄除难,功济于时(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总结经验Generalization)。2 t6 _% W. B, N& K0 s
, {4 T& f I! v. j. ^5 } 如何理解“三不朽”?一个人有一项“不朽”就可以,还是三项都要“不朽”?
@4 i- m0 c3 |! V
# m q) d% v. T- g/ f/ ~2 ^1 n 有人说:立德,就要如孔子,儒家的至圣先师,其倡导的道德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立功,就要如诸葛亮,未出茅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且辅佐刘备建立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千古一相。立言,就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自况,其《史记》开了中国纪传体纪史的先河,卓然一家之言,后世无过之。: O. U# ?1 P% B C8 j* r p7 A
% e( N% x2 @( e3 ?% [% S) S* ^
这种说法,好像是一个人得了一个“单项奖”。我想这说法是不完善不科学的——因为一方面没有完全离开“德”的“功”和“言”;另一方面如果失去了“德”和“功”,“言”又从何谈起?其实,孔子、诸葛亮、司马迁都是“三立”了的。
: k$ M, T9 S+ Z# J6 |
U( G$ D* c$ h% O 我主张——三项都要力争“不朽”,但又是有程度的不同,而且任何人的“三立”都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成为“完人”。
& X, Z0 f$ D9 m9 i# k$ D8 P* N/ [& Y7 d" N' ~& _% m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被公认为“三立”(“三不朽”)的人物,比如西周初的姜子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 B' x0 W, |2 u& z/ m
2 J, O0 B+ P( E. C% C. F4 A 姜子牙,本名姜尚,也称吕尚。是周初姜姓部族长,为协助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周成王时封于齐。他又是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当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老秘网卖过酒。但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终于于晚年为国家施展了才华。
7 N) g4 _" }* g5 N9 ?) f
% h8 S3 y+ s4 ?2 `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而且是散文家。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占荆州,取益州,败曹军,得汉中。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227年,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24篇,计104112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5 Q5 r! K$ Z# b
/ w3 R/ \# c* k! S/ D. M6 g8 v 刘基,字伯温(1311-1375),明初大臣、文学家。在历史上与姜子牙、诸葛亮并称“三大军师”,史称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物。2006年12月中国浙江温州举行了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刘基在军事上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说;在文学上著述颇丰,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尤以兵书《百战奇略》和寓言散文故事集《郁离子》最为著名。这些成就,使刘基成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数百年来,人们对于刘基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特别是近代,刘基文化研究已经遍及全国。刘基的议论文(杂文)《卖柑者言》,不仅收入《古文观止》,而且长期被作为中学的语文教材。
7 c& {( ?$ b) e6 I% c \2 D; R( _* n
明朝年间,浙江余姚出了一位既是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又是宿将的名人,叫王守仁(1472—1528),曾在家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他官至兵部尚书。王阳明完成了从笃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到创立“致良知”学说的转型,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战性,最重要的著作是《传习录》和《大学问》。王阳明可谓“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王阳明的思想精华就是喊出“致良知”,其下手功夫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功劳就在于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空前提高,不像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学子一辈子注六经,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知我为何物。阳明学派影响很大,并流行到日本。今浙江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王阳明故居明间前檐柱的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内檐柱的楹联为“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M$ A7 p5 q) w3 }- n% U7 y
曾国藩(1811-1872),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富争议的人物: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东西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毛泽东认为,曾国藩学术之所以有“可贵”之处,在于不拘泥词章文字本身,而对“经济”(经世济民)予以了相当重视。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把他作为人格偶像来崇拜。毛泽东致信语言学家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 I3 a R+ D* S/ u( p5 K8 [- N% ]& z) e+ q4 G% |; v) M, C: q
本文涉及的人文事迹,不过信手拈来,难免挂一漏万。好在本文不是严格的历史人文学术论文,而是想就这样一些材料,向人们说明:“三立”虽是人生的一个很高的目标,但是,它们应当成为现实,此其一;它们能够成为现实,此其二■ 储瑞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