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节。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0 P) g1 |6 L' d& i) ~5 Z2 s
$ l/ z8 k7 H: l6 M; \8 B 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0 F* m! \( c& L6 p
8 L; J$ O& [( e( s* ~: |' T 6 K- p: `' f2 W( U4 p; ]
7 B) N& s U# G
清明节简介6 S2 `/ c8 @7 ~' w4 ~! Q n+ k o% n
5 \, i3 k7 h/ w4 O. ~. D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1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9 C5 T/ ?2 h" }1 @
- a1 H- C) b4 \" _' y4 ?1 x" C) h3 r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3 C; e$ q. v, a
$ D0 O" C. E; O6 x7 E1 v%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B% t* i7 D9 L8 P0 X
: r5 K8 y" a& L, D; x6 ]! P1 R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头上,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K, @4 T+ i% g0 j1 [) I! R' Z" ]3 L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5 S8 {5 q2 h( w: i; B! j. X5 d
( y4 Z7 }5 i6 m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4 A, `9 H' [& t
) l- N+ ~0 p) V1 K4 B0 a1 p! _; }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 o9 e9 ^8 L" g$ s5 \+ w: X; Q* ?8 H% |/ |+ G" H3 K
% b: d" e% W/ r/ |0 R7 Y* E: a
+ }8 V; p8 h' X3 B0 z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7 J3 l/ B" I/ R1 l& o' t/ X! n3 W+ |
/ A8 ] v# c5 x$ i8 L. g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为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a/ h; d/ _, j$ L+ u* m1 j8 Y, R- R) Z- B% W0 u/ w9 s- j5 T7 ^6 p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 u& W, K R: d& F! {3 t; p* ^
9 i5 ^* o* R8 @9 t* A1 t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3 C; V* I* y( u1 W$ _' m4 }8 x( s$ [. U7 v6 R6 L" v8 I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i+ Q K7 J0 E: t, v4 G
/ c* R. I3 d8 [/ n9 r3 u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c7 V! {; I9 W6 `$ S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8 C- \4 u) }: t; t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6 V9 Z; ~# V; s1 c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5 k- M, Y+ f& V% K% l) s# _$ ]2 {- l8 ?9 Y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m# d7 y; H) [# C
: J7 B- \, S5 l$ y! l& S8 S3 k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r1 V6 ^) w3 e- T* ?) T% A
5 D! Y8 @6 f$ t% ] P- z9 v' j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L# T8 c9 L5 U
2 c p$ L' w6 g4 {5 v6 [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8 K# b% b/ f5 P. Q
1 Q* x8 x8 e Y6 ~/ x7 p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0 ~5 _/ y) s2 b+ ~0 N% x p
' O% F/ j* Y' ?2 ^; G
) p1 b/ N; P3 o% I* p8 y
& k' m$ J3 x! M2 `4 m
清明节的习俗) H0 f4 c( w) K- q
4 t0 U) [2 G& [# e* ^5 L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j* X& Z8 m
8 O! q m I' l0 c
+ ]9 A4 p" i" Q' d7 ^
荡秋千* z) m" Y1 d+ x& w5 S2 S1 p9 n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L* D9 B$ m% Y
[5 B, [+ B# E( l
, S/ [3 a: M2 R7 Y- a' u7 O# ?
6 B7 Q9 {& \7 w8 U+ w6 S- }; r5 c7 r 蹴鞠
) @( U# @+ C. O/ x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 ^/ i( h) g! c# c1 @7 p; y4 G, K) R! r3 _+ q# ?6 [+ V& f
; A8 n7 t, g0 B+ B9 n% a [/ m; S T8 t& G; n& l
踏青
" i1 y; O. r5 i1 P% o. B; @4 V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m1 P$ }( Q) G! u
' w( ~, f1 {- h/ r9 @
* l7 m, R- r! B5 p8 ~1 c0 q% I, p& Q
植树7 y c! X7 B& U# Q& V( d0 ]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 @# o; i6 \& E- a
' D/ d; Z" R/ @*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9 k ^: g! m6 R* ]+ e9 S+ c( w- r" e O2 i' w9 d- t
$ W+ l- V2 l$ f" Q3 e C- S
3 ~3 K8 f' ~) M$ q0 \# J2 t 插柳; s9 X5 X6 A5 J0 z5 m. k
6 l2 I+ s6 b* I& p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g x" r' P1 a; ^$ L
+ }; a0 ~8 [' W% F) L% ?
7 v% G$ k) F9 Y 放风筝; Z: C; K/ V5 {1 v$ F* \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U" J; G4 N- t8 A' k$ c/ {
. w2 p, T3 _# M
/ P0 D' b& h7 f* q1 j/ o8 p1 A
4 b. r3 {6 f! P& r% T 清明节的气候特点
9 t1 K: p' N9 N! C$ c1 G8 F, m0 S4 q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C; W5 t/ V. y, J5 Y
" \$ c( Y* f1 e& ^# {! _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5 y% R1 f9 k6 f! V( V! d
. n3 ]7 F% [2 ? 8 W9 k! t' _$ r1 }' D& u7 w7 P# C
1 Z1 f1 i% A- r/ C/ L1 @ 清明节诗句) ]- e. e* Q* t( w2 ~. B
( L( n8 P; I$ E" @; ]
0 M! S# s8 l5 d6 M# \* X9 \( D, a: W& [& z4 t; A
清明" L+ z& f" k+ _/ k0 u
/ b( R$ F4 w i6 P$ [* `+ Z
(唐)杜牧
" A/ V+ N9 y; }7 T& S# N6 h6 I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d1 e. M: S6 {! M1 m, z, ]5 E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N+ I) U6 N* I: C; x' Z$ W. Z3 j+ n
9 v M' R, R( ?% A
) D0 q2 v! q' \0 \+ J {
8 T! i3 D2 s+ d7 N8 }, }$ E+ _ 途中寒食" j* x# _ a) C# B6 a
2 R1 J- E% o( x$ w$ R- a( v/ \! n2 A
(唐)宋之问
! N/ x9 x# l# V" `4 u7 p0 V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y0 E! _0 ^3 G( p8 Z' t- U. m/ \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3 S1 ?9 F. z; x; x8 z8 \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4 X5 b1 h. R* ]+ p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F, f0 J7 h$ z' w& \* M* h
( X( R) Y( f! D0 ] ( \3 P$ A- v! h+ q
( D* a2 d" j) S, h
寒食! J" a. E* e7 r1 v, ^( h% M; H" P
7 k& R' `, X' E9 r4 ~, Y0 P B (唐)韩翃7 ?( z: [6 U3 {% z0 b+ W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6 f& ^& S0 m- `! _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V4 t( W5 o8 a O: h" l7 o e) h
; `9 u+ X) V2 O: U- `- g9 U& E
" J* Z5 L; a4 r. Q5 B S4 ^6 m+ d
) K# V/ j3 E0 Z2 @+ D& f+ O0 l 闾门即事
4 V- i: c" j' j7 m. Q. q+ B
- n# j$ |7 U E O! n (唐)张继
m+ Q* V, r' [8 ?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 |1 G$ c5 S# Z% A; n9 q5 |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 t4 A3 k- L: i+ a9 `$ s+ }4 } x: [; _; J3 t, n3 p1 P* w6 ~
( F- x8 @7 j {5 m. h# N
: P" z) x7 n- C3 Q- O; g* C5 {
清明
* h6 h- ` c- T
# U) C8 P. |) |& s! q (宋)王禹俏" e0 s8 c" E2 h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u2 d' R" o; v3 \& K% I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 n0 t9 T5 X: R! m) l' K; t+ i. L! X- M) }7 K4 C
4 |8 a9 }( T' ~
1 q4 u9 g: l+ I- _! L7 U- V! r# F( a
苏堤清明即事 o/ ^7 W, d/ z5 o9 H- ]3 F; s
6 R o& ]8 s) o: H- s' l (宋)吴惟信$ M# i. T7 `: c6 g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z3 N; C5 k. S, d, J: Y' Z5 v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d3 l* q; x0 I5 u# a s* }: R6 y& x$ h. h0 ^5 Z- e" ~
+ Y, N* z0 b! r8 i
B ~' \; k3 x( d6 J9 y! |: r1 C
寒食上冢3 W% e# m, j9 n) p/ v$ d! a
2 J, W/ [; b- ^3 L; v6 I (宋)杨万里
; c3 V, g6 w9 x2 x4 }/ v8 }- f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0 ^' d) Q8 ~8 [" c; Y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4 e9 U" f- f/ l3 B2 s' ]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3 c* t5 A# ~+ w2 G# p6 C8 t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 p9 ^8 s8 {5 Y K6 O, X) g$ ^0 }0 u" Y* ]
2 O9 M# G" u' d M
' h) y' ^2 L5 ^5 x2 l) ]1 M
郊行即事0 q8 k+ s5 H. N# w' D1 O
( x6 k+ p- F5 p (宋)程颢& V6 x( g2 S4 h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 V) s, _# c% }6 h& X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P" l* Q( ~ L! j( d5 F- P/ `* @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1 ~- q4 W z+ ?8 x P) P; M/ }* O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5 l# @( K, I' T8 O
5 n4 j1 H* F" o4 z; u& ^% w" k. q! V8 a
( [: Q, x8 G' R$ ?& S
' O% I: o9 Y" \( L( C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8 J- ]' b: m. V! k* w& T+ E
3 h! _+ N3 _0 C# b
(明)高启
' [% A& G% Z3 ~4 l; j8 I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2 m5 h% S' k4 @& N6 Z, K* g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8 U: M$ i) I O5 [: N
& `- y2 S- T/ f/ v5 _
& p8 N) Z7 J6 L4 n8 T# z
4 D$ [, {1 N7 H; T/ R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R% s" i% J l% `3 }# K
. K" C- r* N! C* D4 w2 N
(明)王磐
, t1 r: [& z4 j; H2 E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4 h+ D% j$ D3 d* L& P; g$ |
# n2 Q( |. [0 E/ ~8 w' Y
绿野晴天道。
- [ ]+ E- u, c o7 P8 x, l. {6 }马穿杨柳嘶,! O( r3 c6 S! K! Z* e$ {
: o! ^; T( N) L8 H& F; c
人倚秋千笑,
4 |) a C- C5 L* {' `( M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P, a0 ~8 M" `/ S& {% t
6 R# @( T; N4 }" O" [, C# }0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