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2 \% u) O v- t. R9 a8 _ , ~; ?! _8 A7 p5 X6 J + k4 [& m- |# l , V5 F! G) e) E9 I- I& M5 _ b 二、观点荟萃 7 |6 n( E. r7 v0 ^- h7 o% }% V3 R- t9 z* C) g3 f, |
6 s4 M2 y/ [* M; }/ q
1. 虽然两位领导的讲话稿主线是一样的,但在构思上,笔者根据领导的职务特点,从不同的领导职务视野切入,让不同层次领导的讲话稿体现高低有别的视野与境界。如笔者在起草校庆典礼局长和市长的讲话稿时,局长的讲话侧重于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落笔,围绕教育发展、学校发展这一角度,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取得成绩、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要求社会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学校的发展,并对学校下阶段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市长的讲话稿则从地方政府部门的角度来构思,侧重于教育品牌发展、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将笔墨的重点落在学校取得的荣誉、高层次人才提升地方影响力、学校发展与品牌建构等层面,使局长和市长的讲话稿既文理相通,又侧重不同,既相互呼应,又高下有别,体现了“一会两稿”构思求新这一特色。 8 d# C9 N6 u9 G* _3 v% X, Y ----摘自管建林发表在应用写作的文章《角度高度深度气度 ———“一会两稿”式讲话稿的撰写心得》 : p, F6 h/ u3 X, u 1 M: j1 f! F/ |6 F0 f 2. 在总结的写作上,“铺陈”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具体实践过程(工作、学习等)介绍过详,二是堆砌材料。前者且不论,单就材料运用而言,动笔写作总结之前,掌握的材料自然越多越好,因为这可以让总结者更清晰地把握全貌,从而使据以进行的归纳、分析更切实、更中肯。但进入总结中的材料则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即最能体现实践理念和事物本质的。这就需要经过一番比较和选择。& e: l6 U9 d* L; g- S" Y$ b4 y
----摘自张冠英发表在应用写作的文章《总结写作三忌》- A) {% t w! h# J7 m1 M1 X
8 C& `" C8 s' O7 K. O 3. 第一遍读报,从对标题的快速浏览中,筛选出引人关注和需要留意的文章,放在一边。第二遍读报,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要从头至尾地读下来。有的可能读到一半或开头就放过了,这都很正常,因为它也许不是我们中意的。第三遍读报,好的文章剪下来,要分门别类汇集成剪报长期保存下来,随时翻检,常读常用,真正把剪报作为学习的园地、知识的宝库。久而久之,就会开阔视野,提高写作水平,更多地体会到读报的乐趣。 3 Z- O" W6 k4 A; |0 K" e ----摘自闫缜尔分享的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个读报经验:三读报纸》& ?9 b h6 V+ X( C$ p* o, F% s
& V9 Q q; A: ^8 D 5. 工作总结包括经验和教训。这是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它是对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和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高度的过程。这部分是整个总结的核心所在,此总结有没有价值,就看这部分写的怎么样了。如能够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总结到位,那么,他的价值就会很大了。如在战争年代,每次战役结束,都要开会总结,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以利再战。这样的总结就很重要,对于推动下一战役的胜利往往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写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本总结的效果。& u4 _5 i- o" M b) @
----摘自李英刚在众秘夜思第51集时的发言/ e# n8 F8 O' `$ I. q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