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句名言:要教给学生半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这里的“半杯水”和“一桶水”,是少与多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意思是老师只有做好了“一桶水”的储藏,才能有高质量的“半杯水”输出。 1 y. Y% X/ ?5 G p" S
# e, }7 r- g+ Y% M) v " e+ X) G, r3 M
& W% ?: i) y& S其实,公文语言的运用和积累也是如此。写作者的笔下要有一泓汩汩的语言清泉,就必须学会兼收并蓄,在语言的学习上一定要“尊古不贱今,喜旧不厌新”,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视野,古代的,现代的,典雅的,通俗的,时髦的,传统的,等等,统统可学;文学语体、科技语体、口头语体等,句句可读。我们要本着广而专、专而精、精而美的语言学习宗旨,潜心研究各类语言的技法,以丰富自己公文语言的表达,写出“不一样”、“独一个”来。 6 i) o) r% q8 ^0 p2 M0 m
9 m6 G/ G$ i& j. }8 h
. |+ Z" |5 s9 V) R% ~ c0 ^4 G E( ^
一、借鉴文学语言的丰富性,有助于提高公文语言的创造性。 . r3 |: X5 i% Q; [8 ^
+ h6 N8 [% i% [) L3 g L ! l3 D7 w d4 c) o: M* a& h0 j( h
# x) V: r8 Z- A) B8 E! y7 U! | & B4 N- L3 ]% r
5 `, X+ k) X, E2 @' l) V8 H
文学语言形象生动,描写、抒情、想象以及修辞手法的广泛采用,常让人余香满口,玩味不已。例如:
2 a' T2 Z8 F: u8 B1 o+ @
3 [! l7 P. w+ A' O7 K8 r5 |
( [) z B9 `$ `2 E, X8 m% t/ U/ S! X' H T& f- P
【例1】……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
( x* Z3 @6 l' G3 w
' w5 Q9 |3 p) B% Y: n! v9 _' ~" H O
* q+ {+ ?& A; S- O& a9 B: \( m2 }# t6 W. V ]6 b4 b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e1 g% v7 u2 V" [, |
* k6 y$ C) M4 r0 b % `8 W- p) n& e0 B9 m
& J; O y. p8 Z# K3 f# f2 K$ M例1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著名小说《受戒》中的两段话。文章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乡野生活。语言清新如洗,人物纯朴如现,节奏简洁明快。
4 ?8 o# T. c/ S* b! |) I
; ]8 l& ^: C; @! E
% k3 P2 b+ N/ F: w2 e, O: y: ~( M7 w7 P
7 L- y6 p& \! x% N) d
+ z5 z- w2 J+ ^& N( I' e
比如“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一连串的短句,调子舒缓,轻松惬意,音如贯珠,琳琅满目,令人如耳聆泉音;再如“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软软的,滑溜溜的”、“青浮萍,紫浮萍”等,无一字有雕琢之痕,这样的节奏感、音韵美,简直是“大道至简,浑然天成”,令人读来美不胜收,如临其境,我们说“癯而实浓,淡而有味”是也。
' H% A+ ^! ?* f3 B* B
1 t$ N( L5 ~' b8 Z; f 5 I: O3 D. K- X/ L) h% c
& h' S: ?3 ?, a. [* E3 b
% \+ C4 |+ R9 A" z8 i
' e3 p2 Z# b3 \5 N& D/ X0 F此处真“无一字不美,无一词不耐咀嚼,也无一句不可学”也,比如用词的“淡”、节奏的“齐”、语句的“匀”、音韵的“美”等,能学到上述的语言精髓,公文语言运用,还有很难?又怎能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
5 s' n& T' [+ \% i& e$ O$ _6 u" w4 B$ U
0 a: }; B6 C( C: ^+ e; }0 d. C
8 @/ P8 }; L8 l3 \5 _( O' B二、借鉴民间语言的活泼性,有助于提高公文语言的生动性。
; B8 M: D0 n7 {' r. e2 J7 K7 S1 ^9 I3 S
1 K3 m& ^; U# q1 C7 [2 G
/ Q9 t1 Y8 G N! [% o % h( Y& P' n! `; E. @8 z& a
7 q/ |& s4 `) F$ x! l$ T" N
语言的源头在民间。群众语言是一切语言的“滔滔江海”。公文的语言要多接“地气”,善于从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智慧,才能用群众的语言反映群众的事,写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文章。群众语言的最大特色是轻松、幽默、随意、通俗、易懂、经验性强。 ' j3 g' a$ @- t
$ j9 [9 |3 T2 C8 y+ K) I. u
" y9 m4 i3 W: w/ ~+ U- x% a) Z, ]+ X) g% N
3 C# x% H9 o0 X8 c7 u1 |& r
1 q3 m A, a2 }) h' k# C. a如“眼睛一睁,忙到熄灯”、“高山灯有人点,没人去添油”、“大洞不补,小洞吃苦”、“众人拾柴火焰高”、“兔子不吃窝边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跨一步,带一把”、“抬头看路、埋头拉车”这类“警策”特点明显的俗语,还有“回笼、挂钩、急刹车、踢皮球、耳边风、小金库、敲竹杠、一刀切、定心丸、解剖麻雀、两条腿走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观潮派、红眼病、常见病、多发病、会诊、短平快、小儿科、保护伞、钉子户、关系网、窗口行业”等,浅显易懂又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生活味很浓。
+ _9 |2 X2 x3 {- b8 _: s' ^ T3 \. I5 v2 q
) D# \ Y' d- X9 L& S
1 b) e- g& ?- V/ L. N+ D1 e ( ~- o9 n: L% C. [, }/ G
6 H/ B8 l7 R4 D. r. W; G. N$ d有些公文词语之所以带有较强的口语和形象色彩,是因为它是用修辞手法创造出来的。如 “回笼、挂钩、一刀切、关系网”用的是比喻,“小金库、红头文件、菜篮子工程”用的是借代,“文山会海”用的是夸张,“松绑、公文旅行”用的是拟人,“议价、调价”用的是婉曲,“法盲、后继乏人、促退派”用的是仿词。 " V, ]4 ?! G& ^$ p4 g
. ~# O1 O u" c0 p7 i( f ' H s. Z: v/ O a% Z7 ^
' \6 d4 w; ]2 M4 ~2 _; f三、借鉴学术语言的严谨性,有助于提高公文语言的缜密性。
% g7 r V/ |+ z, C" \* s' ^" E6 H* a- j# Y9 {. x p8 |1 x
! ?3 d" z7 Z0 p8 ^; D5 B
9 q! u, t9 ^% W6 R. |; v3 W
9 H' x. N5 T5 E/ V7 g; h
1 R* p0 s5 m6 f7 h
时下的不少学术文章,因过于追新逐异、玩弄高深,给人留下了晦涩难懂的不好印象。但这并不能全盘否定学术研究的生动局面。有些学术文章的语言创造力很强,思维严谨,用语精到,思想深刻,给人很深刻的启迪,值得在公文语言实践中好好学习,参照借鉴。例如: 8 [: {! g* L$ K4 S q/ @* Y
; g8 P p* H' `# W3 u3 I7 ?4 D
1 i \. h4 ? w) M; S
3 ^1 Q4 ^/ I! ~7 c" P【例2】现今……人们开始关注广告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效益。如果我们套用一百多年前威廉•佛司特•洛伊提出的“公地悲剧”现象,把广告环境看成是一片“公有地”,那么,现时的广告状况就应验了……并由此产生广告的“公地悲剧”现象。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引入主题,解释“公地悲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将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概念移植入广告传播领域,并结合广告环境的现状,提出广告的“公地悲剧”现象。第二章对广告的“公地悲剧”现象进行分析……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把连带制造广告“公地悲剧”的各行为主体比喻成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分析了广告活动中的各“经济人”是如何将广告这块“公地”演绎成“悲剧”场的,以及他们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最后一章,借鉴经济学中已有的解决方法,结合我国广告业的现实状况,提出适合我国广告环境的解决之道。 ! ~6 E& {* Z- A3 D+ x t* s
3 @8 N$ o$ O7 z9 k9 F) v
, x% A1 G! F, W( @5 I
* A l2 v2 V3 n0 y9 G
: S' _8 G# T' _# |5 Y5 C \% k5 _+ V3 M4 v6 R9 {" R0 D
总之,公文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语言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语言虽然没有文学语言那么“显赫”,但不能因此而漠视它的作用。恰当并准确地运用多元化的语言形式,不仅有助于打破公文语言单调枯燥、机械呆板的偏见,而且可充分体现公文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公文更有效地“表之于外,达及他人”,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